您现在的位置:正源学校>> >> 家长学校>>正文内容

简论学校创造教育

简论学校创造教育

简论学校创造教育
提要:在未来的世纪中,竞争、合作、创造是人的三大生存发展技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很注意创造教育。陶行知先生早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创造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儿童时期抓起。学校是创造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创造教育的重要因素。创造教育不仅要课程化、生活化、还应群体化和本土化,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正文:
学校没有创造教育有误人子弟之嫌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些发达国家,从上到下都很注意创造教育。

美国早就有人说过,他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全体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他们国家的自然资源,因此,他们深感极需宴培育一种新的创造精神,并且在70年代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日本是个颇有创造成就的国家,但有一 个时期,当他们发现日本的划时代发明只占全球发明总数的7%,而美国的同类数据却是27.4%时。他们便疾呼日本的致命弱点是“独创力的贫困”,并采取了许多培养和激发创造力的措施,从学校到企业,对创新的必要性形成了强烈的共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创造成就和创造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我们近年来许多突飞猛进的业绩是得益于人的创造精神,但我们并没有从创造学或创造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总结,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另一方面,我们在许多领域较为落后、缺乏竞争力,是由于人的没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但我们并没有下功夫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理和可行方法。因此,问题依然是问题,老路照走,老产品照做。从创新找出路,似乎还没有形成一种十 分强烈的社会气氛。这一点,恐怕需要从学校教育找原因。任何从业人员都是从学校培养出来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在真正鼓励创造性。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应该放弃懒于创造之遁辞,让儿童从小参与创造、表现创造,明确“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当然。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育思想,只有在今天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事实证明,在学期间,学生是否得到过创造教育与训练,工作后的成绩确实是大不相同的。梅多和帕内斯提供的资料表明,受过创造教育的大学生产生有效创见的总数比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大学生高出94%。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项调查表明,受过创造教育与训练的大学毕业生作出发明、创造和获得专利的速度比没有这种经历的大学生快3倍。?可见,创造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象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那样,从儿童时期抓起。在我看来,在未来的世纪中,竞争、合作、创造是人的三大生存发展技巧。学校不进行创造教育是有误人子弟之嫌的,因为它使学生缺少了一项生存发展技巧。

我们需要有创造基因的学校
承认创造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是学校进行创造教育的前提。但承认其必要性、重要性不一定保证创造教育获得成功。这里面有个创造基因问题。基因本是遗传单位。创造基因是创造心理学阿瑞提的提法。他把能够促进创造成功的社会变化称为创造基因;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文化环境、文化条件能促进创造,使创造性人才大量地、迅速地成长、这样的社会被称之为有创造基因的社会。有基因意味着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我想,阿瑞提的这个带有比喻性的概念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他概述过有创造基因的社会的九个特征,如文化物质手段便利、对文化刺激的开放,对不同观点的容纳,注重正在形成的而不只是注重已经存在的、对奖励的提倡等等。

借用阿瑞提的概念。学校也存在着有无创造基因或创造基因多寡的问题。创造教育只有在有创造基因的学校里进行,才有望取得成功。什么样的学校才算是有创造基因的学校呢?以下提出的几条参考标准,以供讨论。

一、确实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

这一条是最基本的。但承认容易而实践难。重要的是把对创造性的鼓励和保护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去,或者使之形成一种制度:活动制度、奖励制度等等。无论是贯于教学过程或是形成某种制度,都是要花很大的力气的。一所学校如果升学压力太大,就会忽视对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的鼓励和保护,使创造教育名存实亡。

二、有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作示范

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教不出有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之重要、之优势,最现实的体现者应该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别人。一所学校若有几位善于创造的教师作示范,或革新教学内容,或革新教法考法,不为定见所束缚,那么学生的创造欲就可能被诱导出来。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也就没有创造性的学校,也就培养不出创造性的学生。构建有创造基因的学校,必须十分重视教师示范这个因素。

三、有质疑讨论气氛

没有问题意识是许多学生的通玻他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其实,天下事大至社会发展趋势,人的价值取向,小至教材的某个结论,班级的某次活动等等,都可能存在着值得质疑的讨论之处。有创造基因的学校,应该是质疑讨论习以为常,思想十分活跃的学校。先哲有云:“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学校应该营造这种气氛。没有任何质疑,必须导致没有任何创造。质疑是创造的先导,讨论是创造的催生婆。一个创造力稍逊的学生,置身于质疑讨论成风的学校,也会变得思维活跃、在创造方面跃跃欲试的,何况乎那些颇具创造潜力的学生?

四、为学生提供因为创造而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创造需要人去认识它,也需要人去体验它。学生若能体验到创造的欢乐,那他就会喜欢创造,甚至成为创造迷。学校在这方面提供的机会越多,热心于创造、革新等方面小试锋芒的学生也会越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由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校内获得,也可以由字校指点学生参加校外活动获得。

五、谨慎对待有非从众倾向的学生

有非从众倾向的学生,不一定是有创造性的学生,但有创造性的学生中,确实有不少人具有非从众的特点。有非从众倾向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很难一概而论,要看具体情境。但事事从众的话,那肯定没有创造。对于创造来说。非从众倾向是个有利因素、但有非从众倾向的学生也容易受到责难,因为他们可能不太服从规范。正由于此,这种学生是需要谨慎对待的。对其不守规范的一面,需引导时应引导;对其有创造性的一面,则应予鼓励。一个有创造基因的学校,不仅应使有非从众倾向的学生有立足之地,而且应使其中有创造才能者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

实施学校创造教育不能满足于课程化
谈到学校创造教育的实施,我们自然会首先想到课程化。使创造教育具有一 定的课程形态,这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开设专门的创造教育课,讲创造原理,讲创造史例,讲创造技法,讲杰出的创造者的成就与心理特点,并让学生用材料用工具等进行创造尝试。这是课程化的一种基本做法。

课程化的另一种做法是学科渗透的方法,即把创造精神渗透于各种教学之中,使得各科教学都能给人以创造上的启迪。

但是,创造教育的实施不应局限于课程化。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即把创造教育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讲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么对创造教育的这种思维定势,会阻抑人们在广阔的领域里进行创造。事实上,何止是科技领域需要创造性?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造性,都可以表现创造性。因此,我认为除了提倡创造教育课程化之外,还应提倡创造教育生活化。以弥补课内创造教育之不足。

例如,有的中学就曾组织学生搞校园美食节。许多年轻人历来习惯于吃现成饭,但当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搞美食的才能时,他们很有热情,从定菜谱到采购、配料、烹调、定价、做广告和销售,都有所创造。校园奏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展示,这种创造教育生活化的做法,不仅有趣,而且有益,当然,生活化不能光理解为吃喝方面的创造。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组织一次社会调查,让他们设法与完全陌生的人打一次交道,让他们不带钱而能远行完成一次考察,让他们组织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等,都是创造教育的体现。上述这一切都不是课堂行为,但却少不了创造,而这类创造力对于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是十分需要的。基于此,我觉得应让“事事都可做得有点创造性”的口号在校园里响起来,使学生在课内课外都有所创造。

创造教育除了要课程化、生活化,还应群体化。使之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
让学生为了学会创造而自愿聚集在一定的组织之内是必要的。这种组织可以叫做创造兴趣小组、金点子研究社、未来发明家协会,或其他名称,而其实质都是准创造群体。个人独处,当然也可能有所创造。但现代生活告诉我们:重要的创造单靠个人力量是难以成功的,群体内部互相切磋、协调一致是创造得以成功的必由之路。以自愿为原则在学生内部组织准创造群体,一可避免创造力的自我培养流于一般号召,二可提供相互启发的机会,使学生早早懂得走合作创造之路的重要性、优越性。

最后,说到创造教育的实施,还应该提到本土化。创造教育本土化就是要使这种教育带有特定地区的文化色彩。毋须讳言,美、日等国的创造教育搞得比较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即便如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时,也用不着言必称日、美,因为我们有值得我们自己自豪的创造,有一批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创造精英,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田地上,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他们就是从我们的学校走向社会的,就是在学的同学们的校友。如果说国外的创造实例离学生比较遥远的话,那么,从校友中找实例,从本地区找实例,学生就不会感到遥远,因为大家同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之下。本乡本土的创造性榜样是很有说明和激励作用的。只要我们去认真地分析这些近在眼前的创造者的创业历程,分析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思路、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个性,那么,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就会减少很多,而自信却能增强许多。总之,面向本土,找出各行各业的成功创造者的实例,便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不再感到创造是那样可望不可及了。

创造教育研究必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纵观我国一些中小学生所进行的创造教育研究。我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创造教育研究是带有浓厚心理学色彩的教育研究。其所以这样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倚重心理学方法。因此、我从心理学方法应用的角度谈创造教育研究须注意的问题,应该说不算文不对题。

众所周知,心理学研究可以采取定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定性的方式。定量研究是指从数量化的思路出发,运用心理量表或其它有关手段,对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作量的测定,并对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定性研究则是采用口头的、书面的和观察的方式。获取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给予分析、定性。定量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缺陷也是明显的。最主要之点,就是当我们把心理事实转换为统计数字时,实际上失去了许多主观的心理信息。因此。

定性研究作为定量研究的必要补充,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已经很受人重视。

联系到创造教育的定量研究,许多人很重视创造力或创造性思维量表的运用。

量表的运用能便捷地获得学生创造力的数量化资料,这是它的优越之处。但是,创造力测验是否能准确地测出学生创造力的全貌,还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即使是著名的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南加州大学创造力测验,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日本创造心理学家恩田彰就曾把创造性分为“短跑型”的创造性和“长跑型”的创造性。一短跑型”的创造性是一种快速的创造。但有些创造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成功的。科学上的创造就是这样,犹如长跑而非速战速决。那么,现在通行的测验创造力的量表,测得出“长跑型”的创造性吗?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看来,重视定量研究固然不错,但第一,要知道迄今为止的创造力量表仍不过硬,信度、效度有缺陷;第二,由创造力测验所获得的数据并不能穷尽学生在创造方面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表现。因此,用定性研究加以补充,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确有必要。说得简单一些,我们衡量一所学校实施创造教育的效果,既要看它的科研数据,也要看它的具体事例和学生在创造方面的现实表现。

这二者应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