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庭信步轻胜马瑶台仙境雨亦奇——正源教师大美新疆之旅(六)
传说中的瑶台天池,无疑是正源教师大美新疆之旅最为期待的所在。今日特地早早出发,7点半便踏上了前往天池的路途。从奎屯到天池,又是四个多小时的车程。
一路上,本地建设兵团土生土长的导游和我们聊起了兵团历史。
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奉献的岁月。
剿匪平叛,他们流血又流汗,矢志不渝自给自足,不问国家要一粒粮,也不占当地百姓一分地。在戈壁滩和盐碱地,他们修渠引水漫灌,舍不得用战马犁地,就用双脚一遍遍踩踏泥泞。为了防蚊虫,他们劳作时给自己遍身涂满泥浆。居住在地窝子里,条件艰苦,甚至每年都曾还发生过煤气中毒的悲剧。即便如此,他们愣是在这片一穷二白的不毛之地里,第三年就实现了自给自足,随后坚守一生,扎根三四代,“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听着本地导游讲述建设兵团的往事,时间一如既往过得飞快。那些盐碱地上开渠引水的艰辛,八千湘女赴天山的豪情,地窝子里的岁月,都在车轮的转动中,化作了对这片土地更深的敬意。
抵达天池时,车队有早有晚。早到的老师运气颇好,尚未下雨,清晰地欣赏到了美景,有些还去了马牙山俯瞰全景,据说看到了传说中的“仙”字轮廓。而我们这些临近十二点抵达的,就没那么幸运了。细雨恰好转变成中雨,一下车,山风呼啸而过,吹得衣衫猎猎作响,只觉凉意扑面而来。山峦却被云雾缠绕,像披着轻纱的少女,迷人而又神秘。
石阶蜿蜒而上,两旁是茂密的林木,松树、柏树,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枝叶交错,形成天然的伞盖。越往上走,雾气越浓,空气里满是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清新气息。行不多时,眼前忽然开阔起来,天池到了。雨水时而细密,时而朦胧,如牛毛,如花针,斜斜地洒落,湖面仿佛被笼上了一层轻纱。远处的山峰完全隐没在云雾里,只隐约露出些轮廓,青黛色的,像是用淡墨在宣纸上随意勾勒的几笔。此刻的天池,没有晴天时的明朗艳丽,却多了一份婉约、一份诗意,真可谓“山色空蒙雨亦奇”。
眼前一片云遮雾绕,“仙”字是别想看到了,唯有那“仙气飘飘”的景象。不过,这也不失为另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瑶台仙境”,同样令人沉醉其中,暗自着迷。
传说这里是王母娘娘的瑶池,此刻看着这云雾缭绕、仙气飘飘的景象,倒真觉得,这仙境般的地方,或许真的住着神仙。
岸边那株被称作“定海神针”的古榆树,在雨中更显苍劲。粗壮的枝干向四周伸展,枝叶在风雨中轻轻摇曳。树下积着浅浅的水洼,倒映着榆树的影子,影影绰绰,别有一番意趣。
沿着湖边漫步,雨丝沾湿了衣裳,却浑然不觉,只被眼前的景色迷了眼。忽然想起李商隐笔下“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的诗句,遥想当年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此相会,该是怎样一番浪漫的场景。如今,只剩这一池碧水,在风雨中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中国的神话传说历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捕了风,才会捉到影。天马行空的浪漫背后,皆有着历史事件的渊源,在远古的现实中支撑着这些或唯美或凄美或壮美的恣意挥毫。
瑶台相会的传说,起码可以推断出两个历史事实:
一是最晚自周穆王时起,中原大地与天山瑶台就已有了元首级的深入交流。二是,天池所在之地,远在商周时期就已成为西域土地上举足轻重的一个文明中心。
下得山来,本打算去维吾尔族自治州博物馆躲躲雨,补补室内游览。掏出手机一查地图,好家伙,车程算下来,刚好赶上人家六点闭馆。
得,这是老天爷让咱们歇着呢。索性不赶了,回酒店歇着去。
歇了会儿,雨也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漏出来,照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泛着细碎的光。昌吉的街市,呼一下又热闹了起来。既然不赶时间,那就慢慢逛。说来也巧,昨天五一劳动节,罗校长和梁老师请了大家吃烤全羊的经费,可很多老师还是行色匆匆,愣是没顾上,如今偷得半日闲,正好去解解馋。
夜幕尚未降临,昌吉的街巷星星点点渐次亮起了灯。正源老师们三三两两,有的坐在路边撸串,有的钻进小店挑纪念品,有的聚拢一车三十来人在烤全羊馆子里大快朵颐,时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笑声。这笑声混着烤肉的香气,飘得老远老远,比那天池的仙气还让人觉着亲切。这随遇而安的一天,倒比赶场子似的旅游打卡有意思多了。
不知明日,在吐鲁番和火焰山,又会遇见怎样的风景,发生怎样的故事。但我知道,这一路的所见所感,一桩桩一件件,都值得细细回味,慢慢珍藏。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