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正源学校>> 媒体看正源>> 媒体文章>>正文内容

耒阳视界:探秘正源:为何能五年走出七个清华北大生

今年3月份,在正源学校教学大楼广场,不到十五分钟的对话里,美籍华人何作梁先生用了9个“震撼”来形容他走进正源后内心的感触。无独有偶,亲历了正源学校2016年北京励志行的耒阳市文联副主席蒋能清,也用了“震撼”二字,来描述他在这次“长征”中所看到的正源人和正源事。

 

 

把正源学校的北京励志行比作一次长征,一点儿也不为过。从9月28日清早出发算起,到10月6日晚上返校,这支200人的队伍跨越五个省市,经历了9天的励志行程,且每天步行超过20公里。这对于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这个“长征”只有亲历者才能切身感受其伟大,无论是整个团队还是每个个体,都收获满满。“三年后,我已成年,我就嫁给你。”122班的郭琼参观完北航后,在她的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并把网名改成了“请叫我北航夫人”。另一个参加励志的学生资宇涵则念念不忘她向往的北大,甚至当天晚餐后要独自一人再回北大校园。

 

 

 

每年国庆期间的北京励志行已然成为正源学校的一种文化。这短短几天的励志行程,虽然不能让所有学生蜕变,但它却把这种励志文化的基因植入了每一个参与励志的高一学生心中。“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源学校的北京励志行,或许能够让我们获取“正源学校何以在生源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近五年的高考考出1个全省第一名、2个衡阳市第一名、5个耒阳市第一名,连续出了7个清华、北大生!”的密码。

 

有人说,正源学校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罗胡子”。人们口中的“罗胡子”便是正源学校校长罗湘云。未走近罗湘云之前,总觉得这是一句恭维的话。但只要与罗湘云有过深入接触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一句大实话。办学11年来,罗湘云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投入到了教育教学管理中去,从“2+4”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成功,到正源教育的国际化,正源Sundance的开学纳新,罗湘云将正源这艘巨大的教育航母驶向了更深的蓝海。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偶然,也是必然。

 

 

一件红色或蓝色的正源文化衫,偶尔套上一件极为宽松的黑色西服,这是罗湘云在北京励志行期间的标准着装,加上他标志性的络腮胡须和澄亮的脑门,虽然易于让人辨认,却也看不出什么奇特的地方。但当他的脸上绽放出笑容时,便能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所在,真诚、亲切。这也难怪许多正源学生看见他时,会毫无顾忌地拉起他的手喊“校长好”。

 

 

行走在北京,罗湘云总是步履匆匆。他说,在北京的时间有限,他要让学生们走访尽可能多的高校。在罗湘云看来,北京励志行也是一个立志过程,学生们在走访高校的时候,通过感受各高校氛围,了解不同高校的历史和学科建设、师资配置等,能让他们把原本不那么清晰的高考目标清晰化,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

 

 

为此,他每天都能以三万余步的成绩位列微信计步器排行榜的前列。这对于体重严重超标的他来说,无异于一天又一天的负重拉练。在街边的台阶上,在大学校园的长椅上,在餐饮店等待就餐时,在地铁的座椅上……只要稍有空闲,罗湘云便能迅速入睡,小眯过后的他,旋即便能以饱满的精神面对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他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多次参与北京励志行的衡阳电视台记者王康说,谁说男人就不累?试试一天睡四个小时,走三万多步,就可以完美品尝累的滋味了。王康还感慨道,为什么不睡舒服大床,是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责任只允许他小眯一刻。

 

 

“我想,当我走不动的那一天,我坐着轮椅也要陪孩子们去远征!”在北京励志行结束后,面对孩子们的蜕变,豪情万丈的罗湘云再一次看到了正源北京励志文化的巨大正能量。但面对每一次成功,他总把成绩归功于他的团队和正源的孩子们。

 

 

 

“正源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曾经有一个朋友如此介绍。北京励志行期间,这个团队高速运转,他们用超出本职工作范畴的付出,导演着团队177名学生的衣食住行,同时用行动默默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从湘潭前往长沙时,一辆大巴出现故障,导致26名成员改签了车次,而临近国庆,改签后的车票均为无座。上车后,老师们顺利补到了卧铺。但校长办公室李小春和人事处阳丽娟却将自己的卧铺让给了学生们,让他们轮替着到卧铺车厢睡觉,自己则一直站立着到达北京。她们说,孩子们还太小,晚上站着坐火车会很难熬,让出两个人的铺,可以让五六个孩子得到休息,他们到北京后还有比我们更重要的活动,这样更划算。他们的付出最终也得到了回报,在即将结束励志行时,阳丽娟说,她三年前来到正源工作,这是第一次参加励志行,收获颇丰,受益良多。她说,虽然兼管着学生的高考报名,但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少,学生们也基本不会和自己交流,但这几天生活起居都和学生们在一起,她明显感觉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近了。

 

 

“我们回去吃盒饭吧,晚上还有好多工作要做!”10月1日晚,当学生们正在天安门广场享受着迷人的天安门夜景时,正源学校宣传处的工作人员在拍摄几组照片后,匆匆搭上地铁回到了入住的酒店。承担这个万人学校宣传任务的他们,在此次北京励志行中不仅以出色的工作使外地媒体同行为之点赞,更以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敬佩。

 

修图、写稿、校稿、编辑、上传发稿,凌晨一两点睡觉,是他们九天励志行的工作常态。而面对高强度工作,年过半百的刘德文没有丝毫倦意,他说,看到这帮可爱的孩子们,就不感觉累了。

 

工作人员如此,随行的老师就更不用说了。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八位老师,作为学生安全的直接责任人,既得照顾好孩子们的吃住行,又得贯彻大胆胡子校长培养学生独立性的理念,配合校长“放鸽子”,同时还得扮演学生灵魂工程师角色。

 

 

陈斌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中年大叔的形象——寡言、严厉。多次接触后,却从他那严厉的外表下,感受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如父辈般的慈爱。作为高一年级主任,陈斌是此次励志行团队管理的实际执行者,叫学生起床、集合整队、晚上查寝,每天,他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的任劳任怨,直接地影响了学生们,使得整个团队一天比一天成熟,更有战斗力。

 

 

“没想到李康活老师竟然是一名化学老师!”在得知李康活老师是教授化学课程后,随行的衡阳电视台记者李智彬感到很震惊。10月1日上午参观故宫时,乾清宫前,李康活老师给在场的正源学生即兴讲解起乾清宫在皇宫里的地位和作用、帝位继承斗争的惊心动魄、正大光明匾牌的来历等,滔滔不绝。彼时,他坚定地认为,李康活是一名历史老师。

 

博学,是亲历者们给正源学校老师的标签之一。

 

 

励志行结束后的二十多天,参加励志行的学生们变化很大。陈斌说,看到学生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改变,他很欣慰。他说,从这批高一孩子的身上,他看到了正源的传统,看到了正源的前景。

 

 

正源学校大约6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大约80%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外界的印象不一样,这些留守儿童并不是自卑、孤僻的孩子,这里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也很阳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是正源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在北京励志期间,可以看出,此举已初见成效。

 

 

9月29日,到北京的第一天,祈年殿外,142班的郑萌脱掉外套裹在112班陆雪身上,肚子痛得厉害的陆雪无法继续参观,而郑萌则一直陪在她的身边。同样的一幕,在第二天的长城脚下上演。在正源学生中间,相互帮扶,彼此照顾,显然形成了一种风气。

 

 

而这种风气,在已经毕业了的正源学子身上,尤为明显。本次北京励志行,包括谭智威、周孝金等在内的43名耒阳籍在京大学生充当了“向导”的角色,其中大部分毕业于正源学校。“希望他们的北京之行有所收获,也能圆自己的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13级学生陈硌表示,帮助学弟学妹们是他的荣幸,作为曾经的正源高28班学生,他曾参加正源学校2010年北京励志行,那时,他也得到过正源学长的帮助。

 

 


 

相互帮扶,以老带新,或许也是正源学校源源不断地为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输送生源的原因之一。

 

 

 

北京励志行归来后,112班的李建峰写道:“学长如导游又如导师,一边引导我们参观,一边给我们学习上点起明灯,特别是陈珞学长。我要考的学校就是清华北大,可能以我现在的实力离这个梦想还有点远,但还有时间,还有让我努力拼搏奋斗的时间。”113班的谢豪文说:“三年后的高考,我一定会考场上制胜,为学校和父母争荣,也为梦想而行!高考,等我!北大,等我!只需三年!”116班的徐文轩则说:“这次的励志行让我大开了眼界,使得北京在我心中不再是梦,而是我前进的方向。”113班的罗依婷更坦言:“北京之行像一场梦,一场带来启发的梦,一场可以让人改变的梦,北京之行,带给我目标,带给了我动力,更带给我指路的明灯,未来是需要构想,我已经不再在一片迷雾中寻找未来了! ”

 

 

 

 

梦想,屡被提及。显然,每年的北京励志行,已经成了正源学生的筑梦之旅。通过北京励志行,许多学生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有着同样经历的人还有2012年毕业于正源学校的潘军。2008年北京励志行结束后,潘军在他的《北京之旅》一文中透露,“坐在回来的火车上,我做了一个暂时不能公开的梦,我梦见:校长亲自开车送我去北京。”

 

2012年高考,潘军夺得衡阳市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

 

习近平曾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被梦想点燃了希望的正源学子,正踏着梦想昂首前行。

 

可以预见,五年走出七个清华北大生,只是一个开端。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